值得一提的是,长期房贷(5年以上)只加了20个基点,对一般房贷者来说是较轻的。
而在此之前,中美二轨高层对话第二次会议10月18日至19日在华盛顿召开。可见,投资者们已然把中国加息视作开展风险交易的理由,而不是避险的理由
二季度至今,央企的盈利形势一直比较稳定,在900—1000亿元之间波动,其中6月首次突破1000亿元。已交税费总额9924.2亿元,同比增长23.6%。此前财政部公布的国有企业利润数据也显示,钢铁、有色、化工、医药等行业今年以来利润增长较为迅速。累计实现利润总额8354.5亿元,同比增长50.3%。专家表示,受益于国家宏观政策,央企今年利润突破万亿已没有悬念。
累计净利润6416.5亿元,同比增长55%。根据此前数据分析,央企1月利润为743.3亿元,2月为604.5亿,3月为960.9亿,4月为951.2亿,5月为953.3亿,6月为1036.4亿,7月为939亿元,8月为1046.9亿元。将于10月召开的十七届五中会议上中国将研究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越往后中国加息的几率相当小。他表示无论是对中国或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并没有过去最糟的情况可能出现在2012~2013年。他进一步分析指出只有加快城镇化的步伐才能创造有效需求而城镇化对相关行业的催生也才能成为中国经济成长的动力。不过王建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药方就是他一直强调的中国应加快城镇化进程。
通胀在往上经济在往下越往后越不可能加息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在下降对中国而言首要任务是保增长。王建指出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下行的趋势中这从今年二季度就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三四季度会更加明显。
业界普遍预计中国经济增速目标在十二五期间或会放缓到7%左右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更多强调如何富民或是重要内容。他表示尽管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防止经济可能出现萧条并陆续出台产业振兴、区域振兴等政策但重点都落在扩大供给和产能上通胀在往上经济在往下越往后越不可能加息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在下降对中国而言首要任务是保增长。应未雨绸缪加快城镇化步伐并从土地、财政等政策上通盘考虑。
而这更需要从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包括从土地、财政政策等大的方面进行调整。如何保增长是政府的首要任务因此不排除经济下滑过快时政府再出台刺激政策。尽管对中国经济下行的忧虑有所淡化但发改委下属的中国宏观经济研究学会秘书长王建对中国经济前景并不乐观。他表示无论是对中国或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并没有过去最糟的情况可能出现在2012~2013年。
王建认为全球金融危机源头的债务并没有解决那些有问题的金融机构依旧背负着巨额债务现在虽然没有大的金融机构倒闭但美国经济究竟出了哪些问题仍然不得而知金融危机远远没有过去。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为11.9%,二季度降至10.3%,国家信息中心预计三季度GDP增长9.2%左右。
他表示尽管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防止经济可能出现萧条并陆续出台产业振兴、区域振兴等政策但重点都落在扩大供给和产能上。而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届时不排除中国再度出台刺激经济的举措而加息的可能性却越来越小。
他认为,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下行趋势中。而中国消费需求的增长空间和动力却相当有限经济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经济下滑不可避免。业界普遍预计中国经济增速目标在十二五期间或会放缓到7%左右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更多强调如何富民或是重要内容。不过王建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药方就是他一直强调的中国应加快城镇化进程。王建指出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下行的趋势中这从今年二季度就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三四季度会更加明显。明年会继续下滑最坏的时期可能出现在2012~2013年。
他进一步分析指出只有加快城镇化的步伐才能创造有效需求而城镇化对相关行业的催生也才能成为中国经济成长的动力。将于10月召开的十七届五中会议上中国将研究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此外王建提到中国目前70%的打工人群是在沿海城市而内陆却集中了70%的中小城市与政府鼓励的城镇化集中在内陆形成空间错位使得中国城市化更需从战略高度规划并应将其作为十二五的重要内容。现在的城镇化仍然是停留在口头上的。
越往后中国加息的几率相当小短期而言,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需要依赖于高效的行政体系,从中长期来看,制定规划和国家目标,并按行业分解到企业,使其成为减排责任主体,从而有利于运用经济手段,以成本最小的方式实现控排,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中国在考虑十二五和2020年的能源强度及碳强度控制目标分解时,最好同时考虑按地区分解和按行业分解两种思路,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混合的决策机制,兼顾效率、效果和公平,这样才可能建立起长效机制。近些年来,由于地方政府执行能力的增强,行政手段的力度反而在加强,一些地方甚至出现行政权力大于法律的现象。因此,经历了此次突击减排,预计在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期间,一些地方政府可能会对节能减排工作更加重视,另外也可能会吸取此次突击减排的教训,将工作尽量做到前头,避免临阵抱佛脚。从这几年的实际经济运行来看,上述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
在没有有效应对措施,同时时间又紧、任务又重的情况下,一些非常规甚至错误的做法,包括限制居民和公共服务用电等,成为地方政府的必然选择。信息不畅和公共参与不足以及配套政策不足等。
而应用经济激励手段譬如建立完善的费税政策和价格政策等,改变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实现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作为长期的改革方向,目前仍有待完善。无论是促进地方GDP增长还是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地方政府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政手段,经济激励手段仍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即使到十一五临近结束,相关工作机制,包括配套的法规、政策、措施等,仍然有待完善。这是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
法规缺乏实施细则,执行能力不足。《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9/10》中总结了中国节能减排政策存在的几个不足,包括部门利益和行政管理条块分割。在该目标提出伊始,并没有引用重视。这种突击减排的做法得不到遏制,反而不利于更长期目标、包括十三五及2020年节能减排目标的制定和实施,长期来看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理论上说,指标分配既可以按照地区也可以按照行业进行分解。十二五期间,能源强度目标仍将作为约束性指标。
单位GDP能耗目标是第一次纳入五年规划,也是第一次列入政绩考核指标。对地方政府而言,保增长仍然是首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中国政府提出20%的能源强度下降目标,主要是按照地区进行目标分解,并主要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分配方法,由中央政府分配到各个省级行政区。但这次突击减排也有正面影响。